长春市司法局立足司法行政工作实际,组织全系统干警职工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向基层走去,用行动说话,广泛开展“我为群众办实事、法律服务解民忧”主题爱民实践,切实把教育整顿的学习成果转化为司法为民、服务为民的生动实践,取得了阶段性成效。
开展普法惠民行动,当好法规“宣传员”
深入开展“法律六进”活动,组织“三官一律”、普法志愿者等进机关、进单位、进社区、进乡村、进学校、进企业,采取以案释法、设立法治咨询台、组织法治文艺演出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,宣传法律知识,解答法律问题,为群众提供全方位、多层次的普法服务,强化了群众的认同感、获得感。组织开展节点专题普法宣传,利用“3·8”妇女节、“3·15”消费者权益日等特殊时间节点,组织开展“同在法治蓝天下”、“化解消费纠纷、畅通维权渠道”等主题普法活动,大力宣传民法典、妇女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,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,取得了良好效果。依托“微信+微博+抖音”的司法行政新媒体宣传矩阵,通过动漫、H5等灵活生动的形式开展“掌上”普法,用好用强“长春大律师”广播电视台普法栏目,将助企、惠民短视频投放到喜马拉雅轻学堂、今日头条以及市“政企通”平台,变“独角戏”为“大合唱”,营造了全社会学法用法的浓厚氛围。
开展服务利民行动,当好诉求“引导员”
充分发挥律师队伍专业优势,开展律师公益服务“惠民便民五大活动”,组织律师参与法律维权、化解涉法涉诉信访、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等工作,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多元化的法律服务,受到了普遍欢迎。深入推行“法律专家坐诊”活动,依托长春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,提供法律咨询、公证、司法鉴定、仲裁等一站式服务,实现了群众诉求“最多跑一地”。畅通“12348”法律服务热线,提供7×24小时不打烊法律服务,免费解答法律咨询,一季度累计接听95119人次。实施公证助企发展八项措施,开展知识产权保护、民营企业融资等公证专项服务,最大限度减证、减费。推出公证“跑腿”服务,组建了一支由38名公证专职调查员组成的服务队伍,开通12辆便民助企“直通车”,累计外出调查1100多次,切实打通服务群众“最后一公里”。在国内率先开展诉前司法鉴定共同委托业务,设立抽签摇号平台,现已受理案件280件。开展司法鉴定“三到一免”活动,为22名行动不便的当事人提供上门服务,为经济困难的当事人减免鉴定费用2.6万元,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和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。
开展帮扶助民行动,当好民情“联络员”
广泛开展司法行政基层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“联运共建”活动,深化“一个支部帮一户”专项助困慰问工作,组织党员干部开展“深入社区办实事、化解纠纷促和谐”“解民忧、送温暖”等主题党日活动,组织青年党员深入铁西街道龙泉路社区,开展“党旗下我们在行动”主题社会实践活动,发放法律宣传资料和书箱400余份,现场解答咨询40余人次,真正将法律知识送到群众身边。局党组书记、局长王承伟亲自主持召开座谈会,征求社会各界对司法行政工作的意见建议,局党组其他班子成员也分别结合分管领域召开座谈会,听取意见建议。积极参与万警大走访,组织全系统干警深入社区村屯走访调查,了解社情民意,征求意见建议,解决实际困难。落实“矛盾纠纷易发处必访、社区矫正社区戒毒等特殊群体必访、安全隐患集中场所必访、法律服务需求企业必访、对口扶贫村屯居民必访”“五必访”措施,积极解决帮扶对象工作和生活中的痛点难点,察民情、排民忧、解民难,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和安全感。
开展援助便民行动,当好民生“护航员”
积极构建四级法律援助服务网络,建立残疾人、农民工、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法律援助站70个,在全市法院、检察院、看守所等地设立工作站44个,特殊群体申请法律援助渠道更加便捷畅通。在全市实施弱势群体法律援助“春风送暖、法援惠民”行动,面向低保户、农民工等特殊群体和未成年人、残疾人两类特殊案件当事人,放宽经济困难审查标准,开辟法律援助绿色通道,提供优先受理、优先审查、优先指派、优先办理服务,推行法律援助“当天办”,累计为八类经济困难群众提供法律咨询3567人次,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08件,受理未成年人、残疾人刑事案件28件,办理适用认罪认罚从宽案件1217件。开展“春风送暖”宣传活动,聚焦重点人群、重要节点,举办知识讲座5场,组织主题宣传活动 6次,大力推广12348长春法网、“百度法律援助地图”等平台,深入宣传农民工讨薪案、困难妇女离婚纠纷案等承办的典型案例,进一步提高法律援助的知晓率、首选率。实施法律援助“提质工程”,利用吉林省法律援助信息系统,全过程监督案件办理,通过电话回访、案卷检查等方式开展常态化监管,以法律援助案件的高质量办理助推服务群众能力有效提升。
开展调解安民行动,当好纠纷“疏导员”
深入开展“百姓说事”等活动,组织人民调解员、行业专业调解专家等下沉社区、村屯,会同网格工作人员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,及时就地化解婚姻、家庭、邻里、房屋宅基地、山林土地等矛盾纠纷3300余件,实现小事不出村(社区)、大事不出乡镇(街道)。在家庭服务协会、企业信用联合会、农牧业加工等行业建成民商事纠纷人民调解组织5个,推动“百姓说事点”全面升级和个人调解室建设,织密人民调解防护网。在专业人民调解中心开辟助企服务专场,在规模较大、纠纷多发的企事业单位建立人民调解组织,及时解决企业难题,深受企业好评。加强与法院、公安等部门的沟通联络,形成调解工作合力,为某部队调解7件积压10年以上信访案件。积极推进“互联网+”人民调解手段应用,探索开发智能调解平台,建立东北三省首个互联网矛盾纠纷调委会,搭建“调解热线”、微信调解室、网上调解室等平台,形成网上网下立体化调解格局,实现零距离服务群众、近距离化解矛盾纠纷。
开展正风馈民行动,当好民意“办事员”
开展纪律作风整顿活动,坚持以问题为导向,深入查找和解决部门和个人存在的遇事不担当、作风不过硬、服务不到位等13个方面突出问题,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,维护司法行政队伍肌体健康。开展服务窗口普查行动,成立专项检查工作组,深入仲裁立案、行政审批、公共法律服务等服务窗口,通过实地踏查、查阅资料、征求服务对象意见等方式,对窗口人员工作纪律、服务态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检查。开展“教育整顿万人评”活动,向10000名服务对象和基层群众发放征求意见表,广泛征求人民群众对司法行政工作、司法行政队伍和教育整顿工作的意见建议,了解掌握群众反映强烈的顽瘴痼疾及问题线索,逐条逐项制定整治方案,及时反应群众关切。集中整治“六大顽瘴痼疾”,扎实开展律师、公证、司法鉴定行业和强制隔离戒毒、社区矫正、仲裁领域“六个行业领域”专项治理,推动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、显性问题与深层问题一并解决,取得了积极进展。发挥正向激励作用,在全系统选树“新时代司法行政好榜样”先进典型群体72个,召开事迹报告会,印发事迹材料,就地就近组织开展“跟班先进找差距”活动,在全系统营造学习先进、崇尚先进、赶超先进的良好氛围。(来源:常思轩)